今天和朋友到北美館參觀龐必度中心的新媒體藝術展(1965-2005)
New Media Collection 1965-2005 Centre pompidou
展場不大,僅一樓的AB展區範圍。

我承認,我不是個有藝術涵養的美少女,
(謎之聲:人要是十全十美會遭忌妒的呀~)
完全是衝著自己剛去過巴黎正牌的龐必度所以才興致勃勃的去參觀。

這次龐必度來台的皆為新藝術媒體影像展品,
影像可以很具體也可以很抽象,因為他表現的方式比平面更多元。
所以我無法瞭解每個作者想要表達的那種最深入意涵,
只對其中某些作品有點感覺,以下是很簡單也很簡陋的說明:

1.湯尼‧奧斯勒(Tony Oursler)的『角色切換』系列作品
本次這系列共有7件作品展出。
這個藝術家最愛的就是在美術館的冷僻空間(如牆角、樑柱等),
放置人偶與投影裝置,希望讓參觀者自發性的觀察並體會其意象,
也許透過一些突然發現的驚嚇或驚喜,更會駐足多點時間欣賞。
我就是被嚇到的那種,走一走突然發現有女人的哭聲,
循著聲音的來源找到了這位大師的作品,
真的會停下來然後有會心一笑的感覺。

2.伊撒‧朱利安(Issac Julien)的『巴爾的摩』



作者將三部16厘米的影片投影在三個不同的螢幕上,試圖表現出美國黑人文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老實說我沒看出他想表達的黑人文化主題。但某些另類的拍攝手法倒是令我印象深刻。
有時候三格螢幕拍攝呈現的是同一地點、不同角度的畫面。
例如從同一地點由上往下拍、由前往後拍以及定格在該場景中的某個小點,
如此一併看起來,會有種發現新大陸般驚奇的感受。
可以想像一下自己彷彿在看「大家來找碴」之類的小遊戲,
那種很專注敏銳的觀察三格畫面中有什麼相關連或相異之處。

有的時候三個畫面感覺是相連的屏幕

舉例來說:拍攝街景,中間那格就是街道本身,
左右兩邊則各是街道兩旁的人行道景象,
這樣三個螢幕並列的看著,突然覺得整個視野變的很寬廣。
或是三個螢幕相連接,畫面中的人物好像從左走到中間在走向右邊,
似乎打破了螢幕之間的界線。

嗯。我不打算再講下去,畢竟藝術是一種專業,
我這門外漢也只能就我所感受到的做一些感想的抒發。

但我想這正是現代藝術的精髓,
沒有特定制式地規定大家都要能體會到作品本身要傳達的那種「統一的意象」,
(如中古世紀歐洲的宗教壁畫)
反而是提供一種方向讓大家自由發揮去感覺,
即使作者原先創作時必然會有屬於他的主題和靈感,
卻仍留下了很多空間讓觀賞者去想像。

以上,是文化沙漠的特派小記者的簡單報導。

延伸閱讀:
●藝術家這麼說:http://www.ylib.com/art/artist/200606/artist01.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t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