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鐵要趁熱,趁著才從巴黎回來記憶猶新的時候;衝去看達文西密碼。
打鐵要趁熱,趁著昨晚才剛衝完首映日看完還沒痴呆忘記的時候,紀錄感想。
不然從昨晚到今晨已經有八個人問我好不好看及電影心得,
再這樣repeat下去我大概會當機,所以還是認命點趕快寫。

==電影情節請參考原著。==

==以下是心得==

進電影院前我還心想:書去年看完的,沒有重翻過一次會不會看不懂啊?
(其實是因為自己很心虛,覺得去年看書時簡直是亂翻一通,哈哈)
看完以後我覺得→電影版的TDVC對於完全沒看過書的人來說應該也很容易理解

這樣說,對於TDVC迷來說可能會覺得很讓人失望,
他們覺得太容易理解,懸疑性及劇情爭議點不就少了許多嗎?
嗯~和原著相比,懸疑性的確少了一些。

也許是受限於電影時間的關係,難免地要對原著劇情作部分的修改和刪減,
這是著作改拍成電影不可避免的無奈,整體而言還算蠻流暢的,所以就別苛求了。

關於爭議點,電影版的確將書中將一些原本較為尖銳敏感的稜角稍作潤飾,
以減少在世界各地上映的反彈或是阻礙,
站在商業的角度來看,似乎也是無可厚非的事,
我覺得只要不影響電影的整體性和對劇情造成重大影響使之失衡,也就算了。
這正是商業和藝術真的很難取得平衡點的地方。

However,對我來說~看電影的娛樂目的高過一切,開心就好啦!

至於劇情容易理解這部分,
我認為這是一部要賣座的商業電影一定要具備的啊!
不然若僅將電影觀眾層鎖定看過書的人,啟不是畫地自限?
即使已經能確定「達文西密碼」一書在全世界有多暢銷,但能多賺為什麼不?
(突然覺得自己滿身銅臭 Orz )
而且電影之所以比書容易理解的原因應該是因為:
聲音影像本來就比純文字容易將人導入其所希望營造出來的情境當中,
所以自然會較能理解劇情。
文字的想像空間是比較大沒錯,相對的也虛幻許多,
像是與達文西畫作相關的部分,若沒看過該畫的人,看書時可能要靠想像,
但在電影裡因為有圖像的配合,所以看起來會有種:喔!恍然大悟的感覺!

我想,不管看完的人影評如何,
關於這部全球矚目的鉅作改拍成電影,大家心裡就是會興起想看看的念頭。

重點就是在於想看看嘛!看完自己覺得好不好看是另回事,就是要看就對了!

另外,自己來銜接回應一下我上一篇寫的行銷,
我覺得,基本上達文西密碼一書在全球的熱賣,
已代表對這部電影有興趣的潛在觀眾非常非常的多,
新力電影公司其實不用太擔心票房問題,
這次他們選擇和Google合作舉行免費的交互行銷真的是很聰明的選擇,
既不用花錢又能達到適度的電影宣傳目的。

唯一要擔心的人可能是導演和主要演員們,
正因為大家對於這部電影的期待相當高,
所以看完之後應該會有褒貶不一的評價,
光是看完美國試映後專業影評人們毫不留情的批評就知道,
呵呵~我大概一輩子也當不成那樣的專家吧!
我還是開心的看我的電影就好。

對了,我很喜歡電影裡結尾提及的一種想法,
我記不得詳細的文字(如果有人看完電影記得請再跟我說),
內容大概是「知道了某些事,就看你選擇要不要相信。怎麼做全看自己」之類的。

以上,和大家分享。
報告完畢。(鞠躬)


 P.S.(這真的是附註,不是蘇菲公主:p)

關於電影內容我沒有太大的挑剔,
倒是對於原著內容有一些疑惑:
像是館長在一開始掛點前,應該很痛吧?
怎麼還會有力氣和時間跑遍偌大的羅浮宮留下各種不同的密碼暗示文字,
然後最後再把自己脫光光擺好Pose等人發現?
莫非這就是傳說中的腎上腺素?哈哈

昨天一起看電影的朋友是說:
作者就是要藉此加深觀眾的印象,
讓人知道館長當時不想讓隨便的人知道那個天大的秘密,
又得找個有能力解密的人將秘密流傳下去的矛盾和堅持。

另外就是館長怎麼會這麼湊巧在掛點那天跟藍登教授約了要見面?
即使蘭登那天剛好到巴黎,但要是他倆沒約那天,或館長那天沒掛點,
事情又會怎麼樣發展?

好吧~我承認我太無聊了XD
請不要理我,看看就算了!(手指繞圈圈中)

又,不知道電影上映以後,
旅行社會不會又像之前的魔戒一樣,
推出一堆什麼達文西解密之旅之類的行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atty 的頭像
    katty

    Katty's 筆記本兒

    kat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